(三)构建协同发展新机制,拓展师范教育实践和科研训练空间
《师范教育现代化纲要》提出,建立新型师范教育网状互动空间,通过建立大学一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拓展未来教师实践和科研训练空间,通过建立大学一大学、大学一社会新型合作关系,促进未来教师的联合培养、科研交流和毕业生就业。传统的俄罗斯师范教育大纲中没有将大学生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作为教学活动最核心要素,仅作为知识教学和理论检验的副产品。"缺乏实践导向的教学,只能将未来教师培养成语言描述者。"[12]俄罗斯三代师范教育标准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积极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实践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成为辅助的、次要的教学形式。13《师范教育现代化纲要》提出,在新教师职业标准基础上重点强化实践能力发展,在活动课程基础上研究新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方法课程,增加在中小学实习时间,不少于总课时量的1/3;在大学一中小学合作体的网络互动中培养应用学士。大学生科研训练对形成个性化教师风格具有重要意义,《师范教育现代化纲要》还强调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加强科研训练,围绕教育教学和儿童发展现实问题开展小型科学研究。
(四)打破体制壁垒,促进师范教育体系开放
体制创新是师范教育内容和结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师范教育现代化纲要》提出要打破原有封闭单一的师范教育体系,建立多样化招生体制和多路径培养体制。创建高中师范预备体系,研究高中师范专业教学法,组织开展高中师范专业教师的培训进修,建立高中与培养师资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增加师范生面试环节,改变单纯凭分数录取方式,研究面试的规程、内容和方法;创建中小学生教师职业定向体系,通过开展奥林匹克竞赛等形式选拔优秀师范生源。同时,《师范教育现代化纲要》还要求研制多样化的可选择的教育大纲,为非师范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路径,从而打破原有封闭单一的培养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在新的职业标准基础上开展技能测试,简化教师人职程序;师范大学可以针对性选拔优秀的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定向培养;非师范专业学生从第三年开始可以选修师范专业;在新一代师范教育国家标准基础上,研究跨专业(普通人文专业+教育学)学士大纲;研究和审定没有师范教育专业、但有志从事教育职业的学生适用的应用型硕士大纲。
四、结语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为应对社会急剧变化下教师职业声望下降和教师培养质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双重危机,俄罗斯再次启动了师范教育现代化步伐。与21世纪初期改革相比较,新一轮师范教育现代化突破了以往"综合化"和"一体化"的宏观体制变革思路,明确了标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政策取向,并从教师培养模式和外部制度保障两条逻辑线索实施全面系统改革,进而推进师范教育现代化进程。解读俄罗斯师范教育现代化再出发的方向与措施,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开放后的教师教育体系更加需要一套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中俄两国师范教育都经历了由单一封闭体系向多元开放体系转型的过程,从现阶段看,这一措施严重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教师培养体系开放需要有专业标准规约教师市场行为。教师教育国家标准是国家教师教育政策与教师教育实践行动的中介,是国家和政府实施教育管理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俄罗斯《师范教育现代化纲要》明确提出以"保障教师培养符合教师职业标准和普通教育标准的要求"为目标,在教师职业标准规定的能力框架下重新研制各级各类师范教育专业的教育大纲,以此牵动师范教育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不同教育机构师范教育专业的可比性和专业基准,拓展师范生就业空间,弥补综合大学教师培养师范性不显著的局限,从而促进师范教育整体水平提高。目前,我国尚缺乏明确的教师教育整体观念和目标定位,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师培养模式和标准,教师培养质量缺乏保障。因此,应制定国家教师教育标准为教师培养提供政策依据和准绳,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标准配套示范大纲,以引导规约教师教育的内容和过程。 |